位于淀山湖西侧的青浦区金泽镇蔡浜村,是一个三面被湖水包围的村庄。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整洁的白墙黑瓦房子,原本用来种菜的宅前屋后如今姹紫嫣红;村中平整的水泥路看不到乱扔的垃圾,水草摇曳、小鱼穿梭的小河绕行在各家院落之间;村外的池塘里长满了荷叶与芦苇,池塘中一道长长的回廊是村民休憩钓鱼的好去处。蔡浜村不仅被评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近日,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美丽乡村建设与垃圾分类处理”提案专题,实地察看了蔡浜村美丽乡村建设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市农委、市绿化市容局介绍本市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及有关提案办理情况,并与部分市政协委员协商座谈。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参加。
该提案专题包括民革上海市委提出的“关于推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建议”、致公党上海市委提出的“关于以特色小城镇创建为抓手,推进世界级生态岛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以及委员联名或个人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建议”等16件提案,聚焦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和分类收运能力滞后、垃圾源头减量化力度不够、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垃圾分类强制性制度规范缺位、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等。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上海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在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农委介绍说,目前上海已累计在828个村实施村庄改造,市级财政累计批复村庄改造资金约49.5亿元,受益农户54.5万户,占规划改造总数的73%,建成62个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4年来,不少上海乡村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完成了道路硬化、危桥改建、路灯和监控安装,部分地区改造了供水管网和燃气管道,城乡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改善,农户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河道水系和宅前屋后进行了整治绿化,改变了农村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乡村产业积极开拓养老、休闲、旅游等领域。同时,通过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元素,彰显乡村人文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和娱乐活动,实现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对此,杨文悦委员建议,进一步做大郊野公园,借鉴蔡浜村等示范村经验,优化乡村空间。邵志清委员建议,要注重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及延伸,通过人才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卢永毅委员建议,美丽乡村要与江南文化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和小镇。韩汉君委员关注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建议借助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布局有科技含量的乡村绿色产业。
垃圾分类从身边做起
在蔡浜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干垃圾和湿垃圾两个垃圾桶,方便村民进行分类投放。市绿化市容局介绍说,到2017年底,上海60%以上的居住区实现了垃圾分类服务覆盖,约50%的居住区推行了绿色账户,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全面建立,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上海是首批通过国家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综合验收的省市,静安区和松江区成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区,奉贤区、崇明区和松江区入选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申报名单。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前台积分社会化、平台管理专业化、后台运行市场化”规则下的垃圾分类减量“上海模式”。
上海计划到2020年底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面达标: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全市街镇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创建,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每天3.28万吨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5%。
李栋樑委员指出,垃圾减量化要聚焦百姓感受,垃圾接驳车也要分类。徐海鹰委员表示,要让大众更多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垃圾分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赵旭委员认为,垃圾分类标识要更加清晰,对干湿垃圾分类标准要加大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