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扎是外伤现场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选用毛巾、头巾、干净的衣服、床单和领带等作为包扎材料。包扎前,用生理盐水(1000毫升冷开水加食盐9克)冲洗伤口,随后用75%的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然后,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包扎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不同部位的常用包扎方法。
一、头面部包扎法
常用方法有头顶式、风帽式、面具式、额部包扎、下颌部包扎及眼部包扎等。
头顶式:1. 伤口用敷料覆盖并固定;2. 三角巾底边折叠约1—2横指宽,将底边中央置于伤员前额齐眉处,顶角向后;3. 两底角分别经耳上方拉向枕骨下方压住顶角交叉,再经耳上绕回前额,齐眉打结;4. 一手压住前额,另一手拉紧顶角,将顶角折叠塞入两底角交叉处。
面具式:1. 将三角巾的顶部打结后套在下颏部;2. 罩住面部及头部拉到枕后,将底边两端交叉拉紧后到额部打结;3. 然后在口、鼻、眼部剪孔、开窗。
单眼包扎:1. 将三角巾折叠呈四指宽的条状,斜置于伤侧眼部;2. 从伤侧而下绕至枕后;3. 经健侧耳上拉至前额与另一端交叉反折绕头一周,于健侧耳上端打结固定。
风帽式:1. 把三角巾的顶角和底边的中间部分各打一个结,形成了一个风帽的形状;2. 顶角放在前额,底边放在后脑勺处,把头部包裹住;3. 最后两个角往面部拉紧然后相反方向围绕至下颌即可。
二、胸部包扎法
常用方法有展开式三角巾包扎法和燕尾巾式包扎法。
展开式:1. 将三角巾叠成燕尾状,两燕尾向下平放与胸部,两燕尾底边由伤者胸部绕至伤者背后打结;2. 两燕尾分别从伤者双肩上绕至背后,一燕尾穿过底边与另一燕尾底角打结。
燕尾巾式:1. 伤口用敷料覆盖并固定;2. 三角巾对折,顶角朝向伤侧胸前方,有延长线的底角靠近救护员;3. 救护员一手拿住顶角不动,底边中央的手向后(靠近救护员身体方向)错开三角巾,使之成为两燕尾角不等的燕尾式,燕尾夹角约为60度;4. 燕尾底边置于伤侧腰部,夹角朝下对准外侧裤缝,大片在前,小片在后;5. 顶角及延长线围绕胸部,至健侧腰背部与底边打结;6. 将两燕尾角向上提起覆盖前胸和后背,在健侧肩部打结;7. 背部包扎时,燕尾巾大片在后,小片在前,操作步骤与胸部包扎类似。
三、腹部和臀部包扎法
常用方法有腹部包扎法和双侧臀部包扎法。
腹部包扎:1. 腹部伤口处先用碗罩住;2. 然后将三角巾从顶角到底边中点(稍偏左或偏右)打折,折成燕尾式,前面一尾比另一尾稍大,然后燕尾朝下,把三角巾贴在腹部;3. 折成燕尾,在底边形成的一角与顶角在腰部打结;4. 再将大燕尾从两腿中间向后拉紧,绕过大腿与小燕尾在大腿外侧打结。
双侧臀部包扎:1. 将两条三角巾的顶角打结,放在双臀缝的稍上方;2. 然后把上面两底角由背后绕到腹前打结,下面二底角分别从大腿内侧向前拉;3. 在腹股沟部与三角底边做一假扣结上。
四、四肢包扎法
常用方法有上肢悬吊、上肢三角巾包扎、燕尾巾单双肩包扎、前臂包扎、手足包扎、足与小腿包扎等。
上肢包扎:1. 把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手上,另一底角过伤肩背后拉到对侧肩的后上方,顶角朝上;2. 由外向里依次包绕伤肢;3. 然后再将前臂屈至胸前,两底角相遇打结。
手足包扎:将三角巾一折二,手或足放在中间,中指(趾)对准顶角,把顶角上翻盖住手背或足背,折出手形或足形,两角在手背或足背交叉,围绕腕关节或踝关节,在手背或足背上打结。
前臂包扎:1. 将三角巾铺于伤员胸前,顶角对准肘关节稍外侧,屈曲前臂并压住三角巾;2. 底边二头绕过颈部在颈后打结,肘部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
五、包扎注意事项
“四不原则”:不上药、不触摸、不取利器、不送(不擅自将外露内脏部和骨折突出部放回伤患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