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
在十二生肖中
龙是唯一带有神性的动物
近期,龙年春晚吉祥物
“龙辰辰”正式亮相
一时间引起民众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融入中华传统龙文化的美好寓意
“龙辰辰”的设计取意五大国家文物
分别是绿松石龙形器、西周何尊
云纹铜禁、九龙壁、鎏金走龙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
这五大“国之重器”
带各位深入了解其中巧思~
前言
“龙”起源于远古人类文明的萌芽期,在它身上反映出了人们的图腾崇拜,而这种糅合了多种因素的图腾崇拜固化到文化中,却产生出了东方龙与西方龙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之物,是权力、尊严、力量和荣耀的象征,在它身上寄托着无数美好的愿望。
《说文解字》中描述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神秘的龙,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与思考。数千年来,作为蕴涵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的中华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人类世界历史的神圣象征。
01
绿松石龙形器
【提取其独具上古特色的龙鼻作为设计元素】
图源央视新闻
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在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该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确认为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全器器首至尾部全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器巨头蜷尾,形体曲伏有致,色彩绚丽,器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为4厘米。
绿松石龙形器头部|图源央视节目《探索·发现》截图
其头部为扁圆形,吻部略突出,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鼻端为绿松石。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有学者认为,全器形体曲伏蜷尾,为蛇形;头部有眉、眼、口鼻(口鼻应为一体),整个轮廓乃为人面,这种形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贴切的表述——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龙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而大多数龙的模样,都离不开蛇与其他动物的糅合。万物生灵中,蛇为何能受到先民不约而同的崇拜?绿松石龙形器中便蕴含着答案。
绿松石龙形器细节|图源央视节目《探索·发现》截图
从外观上看,这件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与蛇无异。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它有鼻梁和鼻头,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蛇都不具备的特征。考古专家发现,绿松石龙形器的鼻梁由白玉雕刻的蝉形玉柱组成,一些专业人员认为在夏朝先民看来,蝉有翅膀,会飞,而龙的飞行能力就来自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对此道:“它们都会蜕皮,并且皮不会腐烂”。这对古人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现象,蝉和蛇每一次蜕皮,都会蜕变成一个更加强大的生命体。这些自然现象,让夏朝先民产生了无限崇拜,随之将其糅合起来,夏文化中龙的概念或许由此产生。
02
西周何尊
【提取其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
作为龙脊结构、龙腹纹设计元素】
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青铜文明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达到鼎盛。商周青铜器以兵器和礼器为主,其中青铜礼器作为礼制的象征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国青铜文明中最独特的文化符号。
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了一件伟大的青铜器——何尊,它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礼器,被大家称为“中国”之源。
为何说它是“中国”之源?
铭文“宅兹中国”|图源央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截图
当年,在何尊出土之后,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专家们在其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这篇铭文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是指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在此之前“中”和“国”两字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很常见,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却是首次出现。
图源央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截图
何尊的造型同时也透露出“狞厉之美”。自上而下的纹饰以动物为主题,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腹部为饕餮纹,高浮雕的手法让饕餮巨目裂口,粗大的卷角翘出器外,有腾跃欲食的动感,神奇威严。下部为周人崇拜的凤鸟纹,以云雷纹填地,疏密有致,纹饰严谨,静立的何尊散发着谲秘、威仪的气质。
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仅仅两个字,记录了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中国”的文脉。
03
云纹铜禁
【提取其纹饰作为眉弓和龙肩的设计元素】
图源央视新闻
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淅川下寺古墓群共发掘、清理出数以千计的楚国文物,其中,云纹铜禁奇绝灵秀,具有鲜明独特的楚文化特色,堪称稀世珍宝,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云纹铜禁呈长方形,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达90余公斤。铜禁四面是透空的祥云纹,由5层粗细不一的铜梗组合而成。最内一层铜梗最粗,作为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数条支梗,类似建筑构件斗拱。支梗纵横交错,相互卷曲盘绕,却又互不相连,都单独以最内层、也是最粗的铜梗梁架作为支撑。
云纹铜禁|图源央视节目《探索·发现》截图
禁面四周,攀附着12只龙形怪兽,它们排列有序,曲腰卷尾,探首吐舌,把长舌伸向禁面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艺术造型,更像贪恋琼浆玉液,垂涎美酒醇香。铜禁下方,有序蹲伏着12只虎形异兽,张口吐舌,似不堪重负,也似气喘吁吁,承托着禁身。
云纹铜禁近照|图源央视节目《探索·发现》截图
禁,盛放酒器之用,是古代贵族宴飨宾客或祭祀祖先所用的案几,起源于西周初年,消失于战国时代,类似于后世的茶几和案子。周王认为商纣王因肆意饮酒才使商朝走向败亡,便吸取商朝嗜酒亡国的教训,发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同时也将盛放酒器的案几称为“禁”。
云纹铜禁细节|图源央视节目《探索·发现》截图
“酒禁”不像其他酒器,所见甚少,而云纹铜禁则是其中最精美的一件,铜禁周身上下布满了云纹,层层相映,繁复华美至极。此外,其也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它的出土证明了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就已相当成熟,对研究楚国青铜器和古代科技意义非凡。
04
九龙壁
【提取“五爪金龙”作为龙爪的设计元素】
图源央视新闻
九龙壁是中国的传统建筑,通常建造于庭院大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俗称照墙,又叫影壁。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九龙壁有三座,分别位于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它们被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
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两座九龙壁上的龙均为五爪,“龙辰辰”的五爪也源自于此。其实,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这几种形式以九龙壁最为尊贵,这是为何呢?
北京故宫九龙壁
九在《周易》中表示“阳”,因为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中最高最大的一个,是“道之纲纪也”。所以,九龙壁上的龙,必定是九条。除了九之外,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代表九五至尊,帝王之气,意味着最高权力的象征。
北京故宫九龙壁
在九龙壁上,正龙黄色位于正中,不管是从右至左还是从左至右数,都是第五条。这条黄色的正龙象征的就是天子。因为在阳数中,五居正中,这也就是“九五至尊”的来源。
实际上,九龙壁上并不止九龙,除了正面的九龙以外,正脊和戗脊上的图案也是龙,但在数目上都不脱九五之数。檐下斗栱之间用九五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
05
鎏金走龙
【提取龙形之鳍作为龙鳍的设计元素】
图源央视新闻
鎏金走龙是来自唐代的一件极具审美的鎏金工艺品,长18厘米、高10.8厘米、重260克。走龙通体鎏金,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末梢上卷。全身刻划鱼鳞纹,三爪长腿。筋肉强劲,劲健有力,神态气势轩昂、显得昂扬自信,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力度。
鎏金走龙
在唐代的祭祀大典中,走龙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记载,唐代祭祀大典中会举行一种投龙仪式,这种小巧的走龙或许就是为此仪式所用。在投龙仪式中,走龙作为祭品被投入特定的地方,以希望达到祈求雨水、消灾解难的目的。总的来说,走龙在唐代祭祀大典中扮演的角色是作为祭品,用于祈求神灵的保佑。
鎏金走龙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唐代时期,由于龙还不是皇家专用图案,这件走龙是当时的匠人以现实动物为基础,用高度的技巧、精确的形体刻画铸造而出。
鎏金是一种古老的制作工艺,把金子与水银合成变成金汞漆,涂在需要鎏金的器物上,然后加热让水银蒸发,使金牢固附着到器物表面,这条鎏金走龙便是采用的鎏金工艺,其内为铜、外为金,是一条“铜身体、金皮肤”的走龙,表现出盛唐时代的艺术之美。
龙年将至
充盈着历史美感和时代气息的“龙辰辰”
陪您共同迎接
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甲辰龙年
愿各位龙年大吉,万事顺利~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大象新闻、河南卫视客户端、潇湘晨报、西安博物院官方网站、成都博物馆微信官号、浙江图书馆微信官号、《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初探》/谢晓燕、《文物天地》201707期《工匠精神传千古 云纹铜禁铸辉煌》/林晓平
图片来源:摄图网、央视新闻、央视节目《探索·发现》截图、央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