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发生后,生活饮用水管网和饮用水源可能被破坏和波及,很可能被病原体污染,从而引发介水传染病的暴发,其具备发展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夏季已经来临,又到洪涝灾害的高发时节,了解介水传染病的常识,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图源:Pixabay
一、什么是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是一种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也被称为水性传染病。这些病原体可能来自人类粪便、生活污水、医院废水,甚至畜牧屠宰、皮革和食品工业的废水。一旦这些病原体进入水源,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就供居民饮用,或者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污染,就可能引发介水传染病。
二、介水传染病的常见类型
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分为三类: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1.细菌类: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
2.病毒类: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等。
3.寄生虫类:如贾第氏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这些病原体在水中通常能存活数日甚至数月之久,有的还能在水中繁殖生长,部分病原体对常规消毒方法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不易被彻底杀灭,引起剧烈腹泻、高热、黄疸、肢体麻痹、肝脾肿大、肠道溃疡等症状。
三、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介水传染病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爆发性强 若水源遭受一次严重污染,疾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大量人群会在相近的时间段内集中发病,多数患者的发病日期都集中在该病的同一潜伏期内。
2.介水传染病暴发地点特征 介水传染病如污染了自然水体,其传播特性往往像一把折扇一样由上游向下游呈扇形分布,起点为折扇的扇柄位置。
3.分布广泛 病例的分布范围与供水区域相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经历。
4.控制难度大 由于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一旦污染源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疾病就有可能反复发作,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图源:Pixabay
四、如何预防介水传染病?
预防介水传染病的核心在于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不喝生水 确保饮用的水经过烧开处理,或者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2.保护水源 禁止向水源地倾倒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等污染物;避免在水源地周边进行游泳、钓鱼、划船等可能污染水源的娱乐活动;严禁在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从而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3.注重饮食卫生 切勿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在食用生食蔬果前,要用干净的水进行反复冲洗;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要做到厨具生熟分开,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4.及时上报 一旦发现饮用水存在被污染的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迅速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报告时需说明污染的具体情况、受影响的范围等信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决定是否继续用水。
作者: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汤彩皎主管技师(重庆市渝北区科普志愿者)、韩小娅副主任医师(重庆市渝北区科普志愿者)、李珑玲主管技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