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最早发现在非洲恒河猴身上的疾病,虽不如疟疾那般凶险,却因其独特的致病特点引发了全球关注,它就是近年来频繁登上热搜榜的一种已经不算“新人”的蚊传疾病——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2016年巴西奥运会期间,寨卡病毒病一度成为头条新闻,甚至让许多运动员和游客望而却步。那么,寨卡病毒病究竟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1.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一种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引起的传染病,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病毒是“近亲”。1947年,科学家首次从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体内分离出该病毒,因此得名[1]。
图源:Pixabay
寨卡病毒传播方式有蚊媒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和输血传播。其中蚊媒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其传播类型可分为丛林循环和城市循环两种。在森林地区,寨卡病毒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蚊媒之间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人类属于偶然宿主。在城市循环中,人类是主要的潜在宿主,寨卡病毒病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媒介伊蚊使寨卡病毒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
寨卡病毒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两大谱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主要是亚洲型,亚洲型病毒在2015年巴西疫情中表现出更强的传播力和致病性,尤其是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更为显著[2]。
2.寨卡病毒病的症状与危害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症状通常较轻,约80%的感染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病例大多症状轻微,病程2—7天,主要表现为:
轻度发热:通常为中低度发热。
皮疹:红色斑丘疹,多从面部开始蔓延至全身。
关节痛和肌肉痛:尤其是手、足小关节,关节痛可持续1个月。
结膜炎:眼睛发红、疼痛。
但是寨卡病毒对胎儿会造成极大威胁: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侵袭胎儿,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头围异常小)、脑发育不全、视力或听力障碍等先天性缺陷。2015年巴西疫情中,小头症病例激增20倍,引起全球警觉[3]。
并且少数成人病例可能引发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这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周围神经的疾病,导致肌肉无力甚至瘫痪[4]。
3.输入性风险
我国虽非寨卡病毒流行区,但随着国际交往频繁,输入性病例风险持续存在。2016年,我国报告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患者有委内瑞拉旅行史)。2025年1月全球传染病风险评估显示,印度的寨卡病毒疫情可能对我国构成输入风险。云南、广东等南方省份因存在伊蚊,输入性病例可能引发本地传播。出国旅行者需特别注意巴西、东南亚等流行区的疫情动态[2]。
4.预防寨卡病毒病:防蚊是关键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5],预防是重中之重:
防蚊灭蚊:安装纱窗、使用蚊帐,清除积水(蚊虫孳生地)。户外活动时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
高风险人群防护:孕妇及备孕期妇女应避免前往流行区,如确实需要前往疫区,应做好个人防护,备孕期妇女从疫区回国后建议推迟怀孕。
安全性行为:从疫区返回的男性在6个月内(病毒可在精液中长期存活最长6个月)、女性在2个月内应采取安全性行为[6],避免性传播。
血液筛查:我国已对献血者进行寨卡病毒筛查,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义来等. 寨卡病毒与血液安全[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 孙雅婷等. 2025年1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J]. 疾病监测, 2025.
[3] 王晓冰. 寨卡病的前世今生[J]. 百科知识, 2016.
[4] WHO. Zika Virus Fact Sheet, 2023.
[5] CDC. Zika Virus Transmission and Risks, 2024.
[6]张复春等,.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19,(01):1-7.
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亚副主任医师、周王鹏见习医师、邹静波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