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人”不再是夸张的修辞表述
而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案例
近年来,气温逐年攀升,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
“热死人”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高温相关疾病
尤其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在此提醒大家
一定要做好热射病的预防工作
守护好自身的健康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指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时,体温调节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核心温度迅速升至40℃以上,出现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致热疾病。
热射病分为经典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它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死亡率可高达70%-80%。
以下四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如建筑工人、消防员、外卖小哥等。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的人,如户外的环卫工人、交警、防疫人员等。
▷体温调节能力不足且常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上升速度是成人3倍-5倍的儿童。
图源:Pixabay
热射病有哪些症状?
预警信号
热射病防治“8-4-6黄金法则”中的“预警4信号”为“烫”“晃”“晕”“乱”,具体表现为:
“烫”:皮肤温度明显升高,有灼热感。
“晃”:身体摇晃,站立不稳。
“晕”:头晕目眩,感觉天旋地转。
“乱”:意识混乱,行为异常。
轻微症状
头痛、头晕:高温环境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
皮肤干燥:大量出汗后身体脱水的明显标志。
肌肉痉挛: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身体电解质失衡的信号。
严重症状
高热、昏迷:体温超过40℃,伴随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导致心、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图源:Pixabay
如何预防热射病?
热习服:逐步提高热环境下的训练或体力劳动强度,通常需要10~14天,以增强机体对热的耐受力,降低热射病的发生风险。
不带病:在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前,若有腹泻、感冒、疲劳等不适,或正在服用某些特殊药物,应避免进行此类活动或降低强度。
预降温:在高强度运动或劳动时,使用冷水喷雾、湿毛巾擦拭、饮用水液体等方法降温散热。
补水盐: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后,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
备三宝:在家中、工作或作业场所配备温湿度计、温度计、指脉氧监测仪及防暑药物。
配设备:在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场所配备降温设备,出现症状时及时降温。
不熬夜:保证足够休息,帮助恢复体力,降低发病风险。
盯重点:关注长期缺乏锻炼、体质量超标、未进行热习服训练等热耐受能力较差的人群。
遇到热射病如何现场急救?
热射病发生后的最初30-60分钟是“黄金救治时间”,及时急救至关重要,可按照“现场救治6步法”进行:
脱:脱离热环境,脱去衣物,转至阴凉处。
泡:采取冷水浸泡等方式迅速降温。
测: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核心温度。
补: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
通: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静:控制抽搐。
此外,还需注意:
迅速降温: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冷水擦拭或冰敷。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给予适量的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意识状态。
紧急就医:初步处理后,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